English

绿杨浦畔

2010-05-07 17:02:00 来源:博览群书 吴兴文 我有话说

封面上藏书票的画面是位于上海东郊、西临军工路、东滨黄浦江,百余年前在上海各大学得过三个第一的沪江大学的绿杨浦畔。

从地势上来说,自海上来沪,船进吴淞口入黄浦江,看见的第一所大学

就是它。其次,它是上海第一个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,当时校长魏馥兰博士在任,热心提倡女子教育,于1920年开始招收女生,开男女同校的先河。再次,它是第一个改由国人长校的教会大学。当国人倡议收回教育权时,第二任魏馥兰博士顺应潮流,于1928年辞职回国,交给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。

这款藏书票印在沪江大学1916年刊内封的正中央,由1916级的严其华担任主编,美术编辑LING ZAO TANG(由于校内的学生早期以宁波、扬州人为主,译名可能都是以地方方言为主,所以尚不敢断定即同级的凌永泉),业务经理缪秋笙;并由其署名出版人,列入第一部年刊。年刊封面黑色烫金皮革装,书后附上海商务印书馆、上海永年人寿保险公司、眼镜公司等二十余家广告,定价两块大洋,不可不谓有经营头脑。

沪江大学的前身,是由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(1906)的浸会道学院,1908年开办的浸会大学,推柏高德博士为首创校长,是年开始招生,计取中学生45人,大学生4人;1912年始将大学与神学院合并,魏馥兰博士继任校长;1915年改名为沪江大学。原本不分科,除道学科专修神学外,其余的学生不分科;1918年级的第二年起,开始分社会系、自然科学系、教育系及神学系。

刚开始的校徽是一艄轮船驶往大海,和这款藏书票相互辉映;后来改成“信义勤爱”校训的徽章饼图案。从这本年刊可知:当时是1917-1919三年高中,1920-1923四年初中制。在校生以足球队为主,并有棒球队、网球队和童子军等体育活动,相当现代化。1913年首届大学毕业生,仅有邬志坚和郑章成。值得一提的是,1915年级的傅若愚,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1918年春季从美国到欧洲,从事为欧战华工服务的青年会工作,和晏阳初负责主持巴黎华工青年会总会,1920年回美国,总共服务两年。后来他们两人学成归国后,共同发起平民教育运动。

说起得到这本年刊,必须感谢秦贤次先生。缘起1989年9月和他、张清吉、邱各容等友人,第一次造访琉璃厂。同时在陈漱瑜先生的帮忙下,得以在海王村旧书店购得1930年代文学书刊。当时秦先生眼光独到,陆续选购了大批毕业纪念册和年刊;并在其中发现印有藏书票;来年3月将这本年刊赠我。没想到今年3月下旬,无意中我在上海淘到《私立沪江大学一览(民国二十四年度)》、《沪江大学同学会庆祝母校三十周纪念特刊》,才得以完成本文。20年间京沪两地翻天覆地,变化比较小的,恐怕只有我第一次在京暂住的前门饭店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